1、堤岸堤身填筑技术
对于堤岸堤身填筑技术,土料和石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应该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当的堤岸施工材料。控制和引导河流及洪水,河流最严重的灾害是水流冲刷河岸使其破坏,引发的洪水泛滥,导致生命财产遭受大量损失和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堤岸处理上述问题时,要保证填筑材料的抗冲击性,对此生态格网结构的应用就成为最佳的解决方案之一,它能使河床、河岸得到永久性保护。而且河道床渠道的修建,涉及到边坡及河床的稳定。因此在设计的时候用生态格网结构,是近年来的河道堤岸防护施工和人工渠道堤坝施工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它可对河岸或河床起到有效的永久性保护,生态格护坡网还能够帮助岸边植物生长,保持水土,维护河道生态环境平衡减少水土流失。
2、坡式护岸施工技术
(1) 护脚工程施工技术
河道的下层护脚是水利工程的基础,护脚工程的稳定性,事关护岸工程最终质量,因此在设计中强调“护脚为先”的设计理念是大部分河道堤岸防护工程都需要注意的重点。护脚工程的设计需要着重考虑建筑材料的抗水流的冲刷能力、推移质的抗磨损能力。要保证较好的整体性,能够在河道变形的时候保证堤岸的坚固性;还要有水下防腐朽性能,应对水下施工。经常运用的技术有抛石护脚、抛枕护脚、抛石笼护脚、沉排护脚等。
(2) 护坡工程施工技术
河道堤岸的护坡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另一项重要防护施工技术。护坡除了要受到水流的冲刷之外,还会被波浪、地下水进行侵蚀和外渗。而且,因护坡一般在河道水位的变化区域,随水文和天气情况变化,这就让设计者和施工者必须要对建筑材料的坚硬、密实、耐风化能力进行细致的考量。存在的施工形式有砌石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预制桩施工、土泥板施工、石格网护坡、植物护坡法等。
(3)干砌石护坡
如果坡面属于缓平坡面(1.0:2.5~1.0:3.0),受水流冲刷较轻的坡面。可以使用单层干砌块石或双层干砌块石施工。干砌石护坡技术在设计时要依照自低向高的铺砌顺序,在嵌紧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整平,铺砌厚度、上下层砌石的排列要按照错缝排列。如果坡面出现涌水,护坡下面要铺筑至少15cm以上的碎石,如果受成本限制,也可以选用成本较低的粗砂或砂砾,也可以起到反滤作用。干砌石护坡的坡度,根据土体的结构性质而定,土质坚实的砌石坡度可陡些,反之则应缓些。
(4) 浆砌石护坡
坡度(1:1~1:2)较陡的或位于沟岸的河道、堤岸,其堤岸段会遭受更深层次的水流冲刷,因此为了提升河道堤岸的防护程度,建议在施工设计阶段使用浆砌石护坡。
浆砌石护坡应结合面层和起反滤层作用的垫层一起施工。面层铺砌厚度设置为25~35cm,分单层和双层设计,单层保持5~15cm,双层保持20~25cm。坡面如果是砂、砾、卵石的,可不设计垫层。对长度较大的浆砌石护坡,可以依纵向顺序,10~15m为间距设置一道宽约2cm的伸缩缝,采取沥青或木条填塞处理。